新闻动态
实验室张学勇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全国声学大会丨“宁静中国,宜居华夏”专题论坛并作报告
时间:2024-09-26 作者: 浏览:194

2024年全国声学大会丨“宁静中国,宜居华夏”专题论坛内容精彩呈现

 建筑环境声学分会 中国声学学会
 2024年09月23日 20:19 






图片





2024年全国声学大会


论坛伊始,论坛特别邀请“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为论坛开启致辞。田静研究员简要回顾了2022年8月为配合新版《噪声法》的实施,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相关部门支持下,举办了“‘宁静中国’与噪声治理关键技术”香山科学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宁静中国”的科技行动计划的建议。目前噪声投诉率仍高居不下,他鼓励广大从事减振降噪科技人员继续不懈努力,扎扎实实落实行动计划。


图片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专题论坛




9月20日下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晓东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蒋伟康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亚东研究员在题为“论标准的重要性与国家声学标准体系建设”的报告中,回顾了世界标准化的发展历史,重点论述了国家创新标准研究对一个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提高的基础作用。历史证明了国家的持续强盛离不开强大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标准研究为科学技术、社会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技术导向与比对基础规范,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传播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也促进了测量与检定技术与专业仪器、软件的发展,规范了市场发展的技术秩序。声标委1980年成立以来所建立的涵盖声学基础、噪声、建筑声学、超水声四大类声学基础测量方法国家标准,再加上电声、音视频、环保、工程建设、卫生健康等领域声学相关国家标准,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声学标准体系。


图片


青岛理工大学刘碧龙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大型消声器侧壁传声和气流再生噪声预测探讨”。刘教授探讨了传声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对工业消声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侧壁传声影响的消声器传声损失预测方法,即通过修正有限元计算结果,使其与实验结果吻合,拟合得到了用于快速估算侧壁传声损失的工程预报公式。还基于CFD和FEM联合仿真预测了不同流速下的气流再生噪声,为消声器设计提供了有效方法。

 

图片


西北工业大学陈克安教授围绕“基于音频注入法的噪声烦恼感控制”进行阐述,聚焦于噪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音频注入法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陈教授提出,通过向原始噪声中添加特定设计的控制声音,即音频注入法,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引起的不适感。且认为这种方法较传统噪声控制策略相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还详细阐述了声品质评价方法、音频注入法的原理、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效果。最后,陈教授总结和展望了音频注入法在声音感知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图片


深圳中雅机电实业有限公司方庆川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交通噪声评价量及预测方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指出了交通噪声(如公路、铁路噪声)对环境噪声影响显著,其排放限值、测量与预测是环保重要议题。并提出,当前环保法规主要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和最大声级等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观察发现“通过时段”和“最大声级”的理解存在混乱,影响了测量与预测的准确性。此外,还认为环评导则在交通噪声预测方法上,关于“源强”定义及声压级几何发散规律的描述也有待完善。

 

图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刘兰华研究员团队李志强博士以“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控制研究”为题,详细探讨了我国高速铁路在移动装备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噪声控制技术。譬如,通过对CR400复兴号动车组的轮轨噪声和气动噪声源进行减振降阻,使复兴号噪声控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及研发的轨道吸声板、声屏障及噪声监测等先进技术。最后结合我国动车组以更高速度运行的发展趋势,提出将同步推进减振降噪新材料、新结构、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从“车-线-传播途径”全方位攻关的建议,以持续提升铁路沿线声环境质量。

 

图片


大连理工大学路晓东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新《噪声法》背景下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初探”。路教授阐述了交通噪声对公共健康的威胁,及新《噪声法》对未达标区域编制“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的要求为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工具。他以大连为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与空间句法指标、遥感影像和POI数据,构建交通噪声评价模型,快速绘制噪声地图,获取建筑噪声数据,后通过空间分析识别关键改善空间,并结合噪声得分与空间分析方法,改善关键空间,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黄煜副教授在题为“考虑人群密度变化的城市环境噪声评价指标探索”的报告中,阐释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噪声管理体系的要求。黄教授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声分布情况,如LAeq,但忽略了区域、时段、噪声特性及人群差异对噪声影响的综合考量。其认为鉴于噪声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需结合人群特征、时空动态变化及噪声特性,构建加权函数,以开发能更精准反映噪声对人群影响程度的环境噪声综合评价指标,旨在提升噪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图片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建筑声学专题论坛




9月21日上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建筑声学专题论坛由同济大学毛东兴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晓东研究员发言,题目为“教室声学相关研究进展”。报告指出,教室声环境主要包括房间混响时间 (RT)和室内环境噪声(BNL),二者会影响教学过程中的言语清晰度,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测量方法需专业设备和人员,存在技术瓶颈。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DNN)在声学参数盲估计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通过实际场景录音数据训练对RT和STI的简便测量。报告还回顾了教室声环境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DNN盲估计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图片


浙江大学翟国庆副教授以“地铁车辆段对上盖建筑振动噪声影响及控制策略”为题,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所导致的振动和噪声污染问题。由于现有模型无法准确预测建筑室内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故需开发新模型。翟教授的研究以天津某车辆段为例,通过现场测试和仿真模型深入分析了振动源特性,提出了系列控制策略,同时展望了AI自适应电磁阻尼减振器的应用前景。

 

图片


重庆大学谢辉教授作了题为“多感官交互的智慧声景展望”的报告。报告指出,智慧声景是一个集声音、视觉、触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概念起源于声景理论,且其借助VR、AR、AI等技术在艺术、娱乐、教育、医疗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该领域面临技术整合与标准化挑战,但未来有望通过模块化开发、跨学科合作及5G、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实现更高效、低延迟的多感官交互,从而创造更智能、个性化和沉浸式的体验,为人类带来全新的感官享受与互动乐趣。

 

图片


山西大学杨阳教授进行了发言,题为“清末民初的古戏台声学认知—以民国戏曲期刊为中心”。从声科学的视角探讨了戏曲表演与古戏台(戏曲表演的声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声科学作为连接古戏台建筑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物理纽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古代的“戏子”“匠人”地位不高,但这些声科学认知被民国戏曲期刊记录下来,成为古戏台声学技术研究的文献依据,以及记述北京“第一舞台”惨淡经营原委、讨论“旧剧”和“新台”合宜与否的重要史料。后通过对这些文献史料的系统耙梳,进一步印证了古戏台声效设计的有用性和真实性,凸显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图片


南京大学陶建成副教授作了题为“虚拟声传感中物理传声器配置的研究及应用”的报告。提出了通过在人头活动区域布放物理传声器以估计人耳处虚拟声信号的策略,介绍了虚拟声传感策略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基于信号相干性分析的传声器配置研究进展,且以汽车座舱局域有源降噪为例,探讨了 虚拟声传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

 

图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闫国军正高级工程师发言,报告题目为“工程建设领域建筑声学相关标准制修订进展”。重点阐述了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化改革,涵盖强制性标准的改革与体系构建,推荐性标准的优化,以及团体标准的发展。

 

图片


东南大学闵鹤群副教授围绕“约束阻尼复合结构轻薄建筑隔墙隔声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约束层阻尼在建筑隔墙隔声中的应用,尤其是其在提升中低频段隔声性能方面的潜力。基于理论分析、参数计算和机理分析,发现将约束层阻尼与复合层板结构结合,能克服低固有阻尼问题,并通过主动控制系统增强混合阻尼特性,提升隔声性能和高等级、宽频带隔声。这一进展为轻薄高隔声复合建筑隔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图片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专题论坛




9月21日下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亚东研究员主持。


杭州爱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熊文波高级工程师以“护听器隔声测量方法探讨”为题,探讨了护听器声衰减值的不同测量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他使用耳罩式护听器插入损失测试装置、双耳内置传声器和导管传声器,通过真耳听阈衰减(REAT)、真耳内置传声器(MIRE)和专用声学测试装置(ATF)三种方法,测试了耳罩和耳塞的声衰减值。通过对比声导管测试法与真耳内置传声器(MIRE)法的测试结果,结合工人听力保护的调查数据,提出了现场检验护听器配戴效果的最优方案。

 

图片


上海市环境声学学会李晓东正高级工程师进行发言,题目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段二次结构噪声预测模式实际应用探究”。他分析了现有轨道交通环评导则中预测模式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对多地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的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和二次结构噪声进行实测与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典型频谱类比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在3dB以内的测点数量高达80%,尤其在无法实测室内振动速度级时,仍能提供较高精度的预测,为环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图片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瑞研究员题为“噪声地图技术发展及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进展”的报告,聚焦于“监测型噪声地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强调了其在城市噪声污染管控与规划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分布式噪声测量、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并分析了其在噪声地图构建中的最新应用;同时,解读了我国生态环境部推动的第四批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噪声地图应用)工作,包括目的、范围、内容及要求,为基于监测型噪声地图技术的城市应用提供了实践框架;最后,提出了噪声地图技术在我国现有噪声管理体系下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借助噪声地图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环境噪声的全民共治。整体而言,报告展望了噪声地图技术在未来城市噪声管理中的重要角色与发展方向。

 

图片


港澳宝奥苹果手机、安徽省建筑声环境重点实验室张学勇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声源定位识别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声源定位识别在室内定位、说话人身份识别、物体自动识别、声场设计可听化、声场调控技术以及在轨道交通智能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前景。还提出声源定位识别在航空飞机、列车、汽车、发动机等产品质量检测,以及视频会议、车载电话系统、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还推动促进机械、交通、建筑、环保等行业的发展。

 

图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周瑜团队陶芙宇博士在题为“声监测系统在低空经济中的发展与应用”的报告中,声学监测在低空经济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主要应用于飞行器识别追踪、噪音监测控制、数据收集分析等方面。提出声监测系统通过独特声音特征识别飞行器并追踪其路径,有助于低空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同时,通过实时监测飞行器噪音水平,提供噪音控制建议,可助力噪音管理政策优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声监测系统将更加高效智能,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图片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张玮晨高级工程师作题为“基于高架声屏障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的报告,其在响应国家《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以数据信息传输技术为驱动力,重塑声屏障系统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综合效能与安全管理维度。具体而言,针对城市交通噪声问题,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升级高架声屏障系统,构建物联网通讯网络的道路安全、维护、监测一体化管理体系。还讲到该系统能全方位监控声屏障状态及噪声源特征,以促进智慧交通、环保与养护融合,为城市交通噪声防治与道路管理智能化转型提供新思路,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总结

图片


这些精彩的论坛报告引起了广大参会嘉宾和代表的浓厚兴趣,通过与报告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问答间透射出良好的学术底蕴,也凝析出新的研究思路。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 环境声学、建筑声学及其联合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发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激发创新思维,以推动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可以相信,“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的美好愿景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愈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